双碳背景下能源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能源转型视角(LW文档)
  IMqINxjzWx8Y 2023年11月02日 39 0

(一)选题背景

2020年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聚焦能源领域,受疫情封控影响导致2020年能源需求量总体呈下滑趋势,进而引发能源供给过剩,价格下跌,投资下滑等一系列连锁式反应。据统计,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降至约2016年同等水平。随着2021年疫情影响减弱,经济持续复苏,经济社会活动带动能源消费增长至疫情前的水平,我国能源相关的碳排放也逐步上升,但依旧伴随着高耗煤和高碳排放和许多能源危机与风险,如电力供应短缺、主要化石能源供需偏紧、价格攀升等问题。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步调一致,能源消费增速略低于经济增速,其中GDP年均增长8.7%,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3%。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单位GDP的能耗大约是美国的2倍、英国的3倍,总体偏高且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当下全球正在加速化石能源对可再生能源的转型,我国也同样面临着由于其人口和产业聚焦等因素下的能源消费总量大且结构高碳。随着能源、环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等问题日益凸显,在碳中和承诺的推动下,加快能源转型的同时实现能源消费向可持续能源偏移是中国近中期的能源发展规划。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擘画了中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蓝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源转型是新发展阶段下实现绿色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政策,同时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经济转型也十分重要,我国自推动双碳目标以来,经济增长受能源消费的影响也逐步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实现“2030目标”并非易事,我国必须对能源体系施行根本性改革的同时,保持经济稳态增长。同时这也预示着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高度重视。

此外,十四五规划还制定了一项明确的目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相关产业政策,确定这些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加快能源体系转型,都可以为这些增长型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支持。通过产业战略来进一步阐明政策下的能源优先任务,有助于更好的实现经济增长的短期规划。

(2)实际意义

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占到了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的21%,同年我国的碳排放达到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7%,因此,要实现“3060目标”,我国实施碳排的进程就要提速。尤其是在未来十年,我国面临的挑战是经济发展带动能源需求的同时,逐步脱碳,也就是逐步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全球最大规模的能源体系转型,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基于能源转型下的能源消费与投资、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将逐步推动我国站在能源改革的最前沿,同时也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本文旨在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协整关系的同时聚焦能源转型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显著效益,因此,从根本上转型的能源体系、对提高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质量、为能源转型提供科学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简述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

(一) 基本思路

在完成文献综述的前提下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再结合目前推进我国双碳政策进程的背景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和双碳政策推动我国能源消费的因素。再探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后为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经济增长向绿色经济转型提供科学的建议。

首先,在文献综述部分会对相关主题下已有的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的参考文献进行整体梳理与总结:

(1)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方面:何晓贝,马骏(2022)提出:低碳投资和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是脱碳转型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的经济结构特点决定了中国更有可能在能源转型中获得长期增长收益。杨超(2019)提出:从能源消费来看我国需要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力度及资金支持,并逐步实现能源价格市场化浮动以合理配置能源消费,以促进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力度。Robin Coers,Mark Sanders(2013)提出:当能源使用不是生产功能的重要投入时,经济复苏政策应侧重于资本、劳动力和生产力投入,通过提高能源价格、定价碳排放或实施能源效率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会导致经济长期产出下降。

(2) 能源转型与能源消费方面:徐祎(2017)对1991-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新能源消费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同时经济增长也会促进新能源消费的增长,两者存在动态的双向关系。因此,应高度重视新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新能源经济政策及外部环境; 林淑伟、关松立(2021)从碳中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角度出发,研究并提出粗放型的紧急增长方式已经逐渐失去了后续的发展空间,制定碳中和行动方案,提高能源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A.V. Komarova,(2022)提出: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一次能源消费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同时,在技术因素的影响下,各种能源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燃料之间的竞争正在加剧,经济绿色化和脱碳的趋势是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另一个重要的现代因素。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充分利用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电子刊物上查阅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大量阅读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整理,总结出有关研究者的核心观点和结论。

(2) 实证分析法

搜集整理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1990-2021年的GDP与能源消费总量以及过去三十年来我国及主要省份的能源消费增速与GDP增长率的数据,通过观察与回归检验得出数据与结论。

(三) 主要观点

(1)能源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且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费也在快速增加。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甚至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2)能源转型的同时也在推动能源消费的转型,未来的经济增长关键是能源消费能否在减少对煤炭的依赖的同时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3)我国若要实现与发达经济体相当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转型需要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进行。


三、论文提纲

摘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研究成果概述

3.现状分析

3.1能源消费现状

3.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4.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4.1双碳对能源消费主要行业的影响

4.2双碳推动能源消费内生性增加的因素分析

5.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1数据来源

5.1描述性分析

5.2相关性分析

5.3回归结果分析

5.3.1稳定性检验

6.结论与政策建议

6.1总结

6.2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凯,汤新云. 中国经济增长进程中能源消费的计量分析,统计与决策,2008(12).

[2]何晓贝,马骏. 碳中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金融论坛,2022(05).

[3]刘根. 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推动力从何而来. 科技日报,2022(08).

[4]刘文华. 能源供需快速恢复 能耗强度保持下降. 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4/t20210416_1816449.html).

[5]刘金平,孙晓雨. 基于产业结构的中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5(3)

[6]李金铠. 循环经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 财经论丛,2005(10).

[7]林淑伟,关松立. 碳中和、经济增长及对能源效率影响效应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1(12).

[8]马贤麟. 经济增长进程中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政策创新研究.安徽大学,2014(05).

[9]齐绍洲,李杨. 能源转型下可再生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02).

[10]能源与气候(2021)全球净零目标评估. 能源与气候(
https://eciu.net/analysis/reports/2021/taking).

[11]杨超.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理论及实证.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12).

[12]杨万平. 能源消费与污染排放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06).

[13]余江. 资源约束、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能源消费的经验. 人民出版社,2008(7).

[14]徐祎. 新能源消费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纵横,2017(05)

[15]赵明轩,吕连宏,张保留,罗宏. 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环境科学研究,2020(12)

[16]赵同录. 持续稳定恢复,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解读2020年主要经济数据(上).2021.中国经济网(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1_01_20_578643.shtml).

[17] A.V. Komarova.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transition. Energy Reports. 2022(11).683-690.

[18] Robin Coers,Mark Sanders. The energy–GDP nexus; addressing an old question with new methods. Energy Economics. 2013(0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摩杜云社区用户原创、第三方投稿、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版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moduyun.com

  1. 分享:
最后一次编辑于 2023年11月08日 0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eo9lmrKcoG9P   2023年12月11日   34   0   0 组播多点HCIP数据
IMqINxjzWx8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