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t 圈为这个词的翻译吵翻了天!技术图书翻译真不简单......
  TtOLD3V2aZVM 2023年11月02日 121 0


本文作者 Kapybara C ,程序员、技术写作者、持证译者、硬件爱好者,最近几个月参与了图灵出品的《Python编程:从入门到实践(第3版)》和《Rust程序设计(第2版)》等图书的审读。

笔者有幸参与了图灵新上市的肥蟹书《Rust程序设计(第2版)》的审读,在审读过程中,就部分专业术语的译法,大家进行过多轮激烈的“角逐”。遗憾的是,最后定稿的译法做不到“皆大欢喜”——大概永远都做不到,这是技术图书翻译的一大难题。肥蟹书在 Rust 领域是难得一见的经典作品,作者笔力深厚,翻译难度较大。在感谢译者和编辑的辛勤工作给我们带来这部重磅翻译作品的同时,也藉这本书聊聊 IT 图书翻译面临的挑战。接下来,就以 Rust 里 trait 一词的翻译为例具体聊一聊。

 01 trait 要怎样翻译? 

Rust 语言带来的新名词可不少,trait 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 Rust 官方文档的定义:

“Atrait defines functionality a particular type has and can share with other types. We can use traits to define shared behavior in an abstract way. We can use trait bounds to specify that a generic type can be any type that has certain behavior.”

在审读一开始时,就有专家提醒:Rust 中文社区对 trait 一词的翻译缺乏广泛共识,通常的处理是保留英文。

虽然程序员已经习惯了中英文混搭的用法,但从出版物的语言规范角度讲,这类专有名词术语是一定要翻译的。那自然,我们要讲的是如果翻译,要怎样翻译。而且,“不好翻译”并非“无法翻译”,我们可以结合单词本身的意思、中文含义以及它代表的技术概念,来检视一些潜在的翻译方案。

要是根据这个英文词在词典里的定义进行翻译,那可能就是“特征”或“特性”。但在 IT 领域过往的习惯里,“特性”往往是 feature 的译文,而特征则是对应 characteristic 的。要是将 trait 也翻译成“特性”,可能会产生这样令人混淆的句子——“能给我们讲讲 Rust 的特性有什么特性吗?”

而且,Rust 里的 trait 还是一种特定的机制,最好是找一个看起来像专有名词的译文,以方便读者识别。作为经常在普通文本中使用的词汇,“特性”“特征” “特质”都不符合这个要求。还有人认为应该根据 trait 的技术特性(看,“特性”这个词又在对话里出现了!)为它构造一个合适的新翻译——但往往,这样的翻译都超出了两个字的长度,在中文文本里表达起来很不方便。

如果单纯从字面上判断,本书第1版的译者将 trait 翻译为“特型”可能是基于以下的原因(本分析纯属猜测):trait 在词典里的定义是“特性”“特质”,既然这两个词不适合直接使用,再考虑到 trait 是与“类型”打交道的工具,将“特性”的“性”字改成“型”字,就可以组合成新词汇“特型”。虽然这个新词汇的争议很大,但考虑到 IT 领域尚未有将“特型”用于其他场合的情况,再加上它与“特性”有谐音关系(不难再联想回 trait),两者看起来既有关联度也有区分度。在后期的审读沟通中,我们知道了第 2 版的译者雪狼之所以沿用“特型”的译法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特型”这个词翻译得不到位,但人们对词汇的理解本来就不能脱离它所在的文本、社会环境和年代,即便是“变量”这种看上去翻译得很好的词汇,在近代之前也会是像天书一样——连形如 3+z 的式子都没见过的人,怎么可能就轻易接受“变量”这个译法?

回想起来,在 trait 翻译的问题上,审读专家们达成的唯一共识,就是“怎么翻译都会有人不满意”。这个现象倒是可以预期——trait 这个只由五个字母构成的单词本来就有自己的多种含义,又被 Rust 的构建者赋予了额外的意义,要想在中文的语境里找到能够表达同样意义、又足够简洁的词相当不容易。

 02 可是“特型”不够“信达雅”?! 

在阅读 IT 翻译作品时,有一些读者(尤其是技术型读者)往往会用一个“被误解的标准”来评价某些地方的细节翻译问题。“要是这里按照我的方式去翻译,那就做到信达雅了!”“做不到信达雅,干脆别翻译,用原文替代算了。”针对“特型”(trait)的翻译,想必也不会有例外。 

这里说的“信达雅”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被一般人视为翻译工作的标准。它来自严复在其翻译的《天演论》译例言中的一句话。“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严复所提的“信达雅”虽广被评价为翻译质量的标准,但他从未明确为其冠上“标准”“原则”的帽子。这个所谓的三字真言描述的恰恰是翻译工作同时顾及三个维度的难度所在,以及为他在《天演论》的翻译策略进行解释。况且,他考察的并不是某个概念、某个词组或某个句子的翻译,而是站在整部译作的基础上评价的。归根到底,“信达雅”只是诸多评价手段中的一种,甚至可以说,要是拿信达雅的角度去审视《天演论》的翻译,不同人也能得出不同的结论。难怪《天演论》译例言里还有一句,“慎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即便有人能深究一两个词汇的翻译,给出了严复眼中信达雅俱全的对应译文(这也不容易!),在整本书来看也只不过是占几十万之一的份额而已。因此,站在一两个词汇的角度用“信达雅”作为评价手段实则是偏离了严复的本意。

再回到我们的讨论,即便孤立地看,认为“特型”作为 trait 翻译也很“信达雅”的人,也能从笔者上一节的分析找到自己的依据:它的谐音能同时让人联想到 trait(特性、特质)这个词,也表明了它是跟“类型”打交道的工具,还满足了作为专有词汇简洁、区分度高的特性。怎么看,也开始有点“信达雅”的味道了?

不考究适用范围,就拿着“信达雅”的“锤子”去到处寻找“钉子”,若严复有知,可能也得说一句:

Rust 圈为这个词的翻译吵翻了天!技术图书翻译真不简单......_Rust

(本图使用DALL·E 2生成)

 03 IT 图书翻译并不简单 

IT 图书翻译是一件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困难重重的事情。之所以说看上去简单,是因为 IT 图书的外文原作者基本上都是技术类的专家,遵循的都是简洁的技术写作风格,也不像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那样使用晦涩的词汇,因此对读者来说是相对友好的。IT 图书的受众很多有基本程度的英语阅读能力,搜索、收集和整理信息(尤其是互联网信息)的技巧也很娴熟,因此成千上万的读者也不难针对某一个点或角度去进行操作实践、对比译文和发现错误。

但问题是,看懂跟翻译好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要翻译好一部 IT 图书,译者首先要对该领域的技术有充分了解,熟悉该领域的概念和专有名词,甚至还要有能力识别作者可能犯下的错误(或词不达意之处);其次,译者要有不俗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查证资料的能力,才能准确地解读原文文本;最后,译者还要是一个高水平的写手,熟悉目标语言的阅读习惯,甚至要预测读者对某句译文可能产生的多种解读方式——英文和中文在科学文本上的表达风格和语序本来就不一样,英文文本往往是中心语在前,后面可以一直添加修饰成分来为中心语提供补充信息,而且天然就有空格作为词汇之间的间隔符,阅读起来基本上不用考虑断句的问题;而中文句子一长,就容易让读者迷失在断句的过程中,要是分拆成几个短句又可能影响同一个叙事的逻辑关系。这在文学文本翻译里可能不算个大问题,但在以逻辑和操作过程为重点的科技文本里,译者需要特别留心这样的风格差异对阅读所带来的影响。

 04 “翻译腔”能根治吗? 

在经历了 7 轮的修改后,《Rust程序设计(第2版)》里已经很难发现过于明显的翻译腔问题了。不过“翻译腔”这个话题,在 IT 领域的翻译里却是老生常谈。笔者并不认为 IT 领域的文本能以“无损”的方式消灭翻译腔,更不期待翻译腔从这样的文本中彻底消失。

在 IT 翻译里,翻译腔只能优化,不能根除。而且,不同的群体对翻译腔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习惯了看欧化中文文本(尤其是科技、法律题材)的人,大脑会自动屏蔽很多“翻译腔”。有的过于明显的翻译腔(往往来自刚新鲜翻译好的译文初稿)的确值得修改,但有的是不可避免的。以下的对比来自于笔者过往的审读实践,与本书无关:

译文(1):“当配置文件保存及重新载入配置的操作完成后,就可以输入以下命令了。”

上面这句话的英文文本是以 When...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开头的,直译的话就会是上面这个效果。有人可能认为删去“当”字可以优化翻译腔:

译文(2):“配置文件保存及重新载入配置的操作完成后,就可以输入以下命令了。”

乍一看,译文(2)通过删除一个“当”字,把翻译腔问题去掉了,也没有改变译文的含义,阅读起来更像中文的行文习惯了。但问题是,读者在阅读译文(1)的第一个字时,就已经知道这句话讲述的是一个时机的问题,而阅读译文(2)时,要到第 19 个字(“后”)才能意识到同样的结论。就阅读效率而言,哪个文本更高效?

IT 翻译属于技术文本翻译,保留源语言的细节、逻辑和思路,与顺应目标语言的行文习惯之间,存在很难调和的矛盾。前者保留太多,就会出现翻译腔,影响理解;保留太少,还是可能影响理解。尝试根除翻译腔的过程,也要小心可能带来句子重心的偏移。因此,译者的工作实属不易。

 05 写在最后 

人们热衷谈论翻译的“信达雅”,实践中能做到“信”已经相当不容易,在 IT 图书翻译领域尤其如此。因此,笔者对本书译者雪狼老师在翻译过程中的辛劳深有体会。

IT 行业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只有进入图书译者的世界,再重新回到读者的视角,才能意识到 IT 图书翻译的难度所在。很高兴图灵能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让译者、编辑和审读专家对即将出版的作品进行打磨,推出《Rust 程序设计(第2版)》,为 Rust 中文社区带来了期待已久的重磅工具书。

留给大家最后一个问题:

“特型”到底翻译得好不好?

另外,喜欢这本书的朋友们快快一键下单,5 折活动还在进行中。Rust 被公认为最有潜质的编程语言,毕竟早晚都得学,连马斯克老师都说 Rust 是 AGI 的语言了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摩杜云社区用户原创、第三方投稿、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版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moduyun.com

  1. 分享:
最后一次编辑于 2023年11月08日 0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TtOLD3V2aZV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