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请求中的Keep-Alive模式,是怎么区分多个请求的?
  UMG78UIvW0PY 2023年11月12日 15 0

Keep-Alive模式

我们都知道HTTP是基于TCP的,每一个HTTP请求都需要进行三步握手。如果一个页面对某一个域名有多个请求,就会进行频繁的建立连接和断开连接。所以HTTP 1.0中出现了​​Connection: keep-alive​​,用于建立长连接,即我们所说的Keep-Alive模式。下图是普通模式和长连接模式的请求对比:

 

HTTP请求中的Keep-Alive模式,是怎么区分多个请求的?_长连接

httpkeepalive.png

 

HTTP/1.0中默认使用Connection: close。在HTTP/1.1中已经默认使用Connection: keep-alive。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Keep-Alive模式更加高效,因为避免了连接建立和释放的开销。但是,如果一个连接是不会断开的,那么多个请求之间如何进行区分呢?也就是说浏览器是如何知道当前请求已经完成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HTTP对header中又添加了一个​​Content-Length​​字段。

Content-Length

​Content-Length​​​表示实体内容的长度。浏览器通过这个字段来判断当前请求的数据是否已经全部接收。
所以,当浏览器请求的是一个静态资源时,即服务器能明确知道返回内容的长度时,可以设置​​​Content-Length​​​来控制请求的结束。但当服务器并不知道请求结果的长度时,如一个动态的页面或者数据,​​Content-Length​​​就无法解决上面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Transfer-Encoding​​字段。

Transfer-Encoding

​Transfer-Encoding​​​是指传输编码,还有一个类似的字段叫做:​​Content-Encoding​​​。两者的区别是​​Content-Encoding​​​用于对实体内容的压缩编码,比如​​Content-Encoding: gzip​​​;​​Transfer-Encoding​​​则改变了报文的格式,比如上面的问题中,当服务端无法知道实体内容的长度时,就可以通过指定​​Transfer-Encoding: chunked​​​来告知浏览器当前的编码是将数据分成一块一块传递的。当然, 还可以指定​​Transfer-Encoding: gzip, chunked​​表明实体内容不仅是gzip压缩的,还是分块传递的。最后,当浏览器接收到一个长度为0的chunked时, 知道当前请求内容已全部接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摩杜云社区用户原创、第三方投稿、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版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moduyun.com

  1. 分享:
最后一次编辑于 2023年11月12日 0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UMG78UIvW0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