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CentOS 7)
  edH3LCBLWcpv 2023年11月02日 32 0


硬盘分区

硬盘分区实质上是对硬盘的一种格式化,然后才能使用硬盘保存各种信息。创建分区时,就已经设置好了硬盘的各项物理参数,指定了硬盘主引导记录(即Master Boot Record,一般简称为MBR)和引导记录备份的存放位置。而对于文件系统以及其他操作系统管理硬盘所需要的信息则是通过之后的高级格式化,即Format命令来实现。 其实完全可以只创建一个分区使用全部或部分的硬盘空间。但不论划分了多少个分区,也不论使用的是SCSI硬盘还是IDE硬盘,必须把硬盘的主分区设定为活动分区,才能够通过硬盘启动系统。

磁盘分区是使用分区编辑器(partition editor)在磁盘上划分几个逻辑部分,盘片一旦划分成数个分区,不同类的目录与文件可以存储进不同的分区。越多分区,也就有更多不同的地方,可以将文件的性质区分得更细,按照更为细分的性质,存储在不同的地方以管理文件;但太多分区就成了麻烦。空间管理、访问许可与目录搜索的方式,依属于安装在分区上的文件系统。当改变大小的能力依属于安装在分区上的文件系统时,需要谨慎地考虑分区的大小。

磁盘分区可做看作是逻辑卷管理前身的一项简单技术。

 

硬盘大小计算

平时我们在给硬盘分区时,分区大小一般是按 1024M=1G 来设置的,但是这样分出来的分区大小往往不是我们想要的一个整数.比如,我们想把 C 盘分为 10G,于是分区时填入大小:10240M.但是分区完毕显示却是 9.XXG.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在于我们的计算公式有问题:不能简单的按1024M=1G 来设置,正确的计算公式是:

(N-1)*4+1024*N

式中N为想要的大小,单位GB,最终计算结果单位为MB.例如想要分出2GB的分区,则公式为:

(2-1)*4+1024*2=2052MB.

这样可以分出一个整数大小的分区了

如何查看?

1、Window xp系统

我的电脑-点击所要查看的硬盘-鼠标右键-属性

 

 

类型

硬盘分区之后,会形成3种形式的分区状态;即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非DOS分区。

非DOS分区

在硬盘中非DOS分区(Non-DOS Partition)是一种特殊的分区形式,它是将硬盘中的一块区域单独划分出来供另一个操作系统使用,对主分区的操作系统来讲,是一块被划分出去的存储空间。只有非DOS分区的操作系统才能管理和使用这块存储区域。

主分区

主分区则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分区,通常位于硬盘的最前面一块区域中,构成逻辑C磁盘。其中的主引导程序是它的一部分,此段程序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但从软驱或光驱引导之后可对硬盘进行读写。

扩展分区

而扩展分区的概念是比较复杂的,极容易造成硬盘分区与逻辑磁盘混淆;分区表的第四个字节为分区类型值,正常的可引导的大于32mb的基本DOS分区值为06,扩展的DOS分区值是05。如果把基本DOS分区类型改为05则无法启动系统 ,并且不能读写其中的数据。

如果把06改为DOS不识别的类型如efh,则DOS认为该分区不是DOS分区,当然无法读写。很多人利用此类型值实现单个分区的加密技术,恢复原来的正确类型值即可使该分区恢复正常。

 

硬盘

硬盘是电脑主要的存储媒介之一,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

硬盘有固态硬盘(SSD 盘,新式硬盘)、机械硬盘(HDD 传统硬盘)、混合硬盘(HHD 一块基于传统机械硬盘诞生出来的新硬盘)。SSD采用闪存颗粒来存储,HDD采用磁性碟片来存储,混合硬盘(HHD: Hybrid Hard Disk)是把磁性硬盘和闪存集成到一起的一种硬盘。绝大多数硬盘都是固定硬盘,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盘驱动器中。

磁头复位节能技术:通过在闲时对磁头的复位来节能。

多磁头技术:通过在同一碟片上增加多个磁头同时的读或写来为硬盘提速,或同时在多碟片同时利用磁头来读或写来为磁盘提速,多用于服务器和数据库中心。

基本参数编辑

容量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MiB)、千兆字节(GB/GiB)或百万兆字节(TB/TiB)为单位,而常见的换算式为:1TB=1024GB,1GB=1024MB而1MB=1024KB。但硬盘厂商通常使用的是GB,也就是1G=1000MB,而Windows系统,就依旧以“GB”字样来表示“GiB”单位(1024换算的),因此我们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标称值要小。

硬盘的容量指标还包括硬盘的单碟容量。所谓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片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平均访问时间也越短。

一般情况下硬盘容量越大,单位字节的价格就越便宜,但是超出主流容量的硬盘略微例外。

在我们买硬盘的时候说是500G的,但实际容量都比500G要小的。因为厂家是按1MB=1000KB来换算的,所以我们买新硬盘,比买时候实际用量要小点的。

转速

转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盘内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也就是硬盘盘片在一分钟内所能完成的最大转数。转速的快慢是标示硬盘档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硬盘的速度。硬盘的转速越快,硬盘寻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对的硬盘的传输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盘转速以每分钟多少转来表示,单位表示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缩写,是转/每分钟。RPM值越大,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访问时间就越短,硬盘的整体性能也就越好。

硬盘的主轴马达带动盘片高速旋转,产生浮力使磁头飘浮在盘片上方。要将所要存取资料的扇区带到磁头下方,转速越快,则等待时间也就越短。因此转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盘的速度。

家用的普通硬盘的转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几种高转速硬盘也是台式机用户的首选;而对于笔记本用户则是4200rpm、5400rpm为主,虽然已经有公司发布了10000rpm的笔记本硬盘,但在市场中还较为少见;服务器用户对硬盘性能要求最高,服务器中使用的SCSI硬盘转速基本都采用10000rpm,甚至还有15000rpm的,性能要超出家用产品很多。较高的转速可缩短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实际读写时间,但随着硬盘转速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温度升高、电机主轴磨损加大、工作噪音增大等负面影响。

平均访问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即: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

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盘的磁头移动到盘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当然越小越好,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在8ms到12ms之间,而SCSI硬盘则应小于或等于8ms。

硬盘的等待时间,又叫潜伏期(Latency),是指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一般应在4ms以下。

传输速率

传输速率(Data Transfer Rate)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是指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单位为兆字节每秒(MB/s)。硬盘数据传输率又包括了内部数据传输率和外部数据传输率。

内部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称为持续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盘缓冲区未用时的性能。内部传输率主要依赖于硬盘的旋转速度。

外部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传输率,它标称的是系统总线与硬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数据传输率与硬盘接口类型和硬盘缓存的大小有关。

Fast ATA接口硬盘的最大外部传输率为16.6MB/s,而Ultra ATA接口的硬盘则达到33.3MB/s。2012年12月,两80后研制出传输速度每秒1.5GB的固态硬盘。

缓存

缓存(Cache memory)是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冲器。由于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界介面传输速度不同,缓存在其中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硬盘整体性能。当硬盘存取零碎数据时需要不断地在硬盘与内存之间交换数据,有大缓存,则可以将那些零碎数据暂存在缓存中,减小外系统的负荷,也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设备挂载

课堂笔记(CentOS 7)_CentOS

我们用lsblk查看设备信息

课堂笔记(CentOS 7)_linux_02

用命令新建分区fdisk /dev/sda(这里按m是获取命令帮助)

课堂笔记(CentOS 7)_linux_03

我们选择n,新建分区,这里会出现分区大小的其实和终止的大小选择,我们根据需要,设置分区大小

课堂笔记(CentOS 7)_硬盘_04

课堂笔记(CentOS 7)_扩容_05

这时我们发现了提示信息,我们重启或者执行后面的命令来使配置生效

用命令lsblk查看,看到了我们新建的sda7分区

 

新建的分区都需要格式化,这时我们选择格式化成ext4文件格式

因为我们用这种方式配置的设备只是临时的,重启系统之后就会不起作用,我们需要在/etc/fstab中写入配置信息,才能永久生效。

首先,我们需要看一下sda7的UUID,将其写入到配置信息中

课堂笔记(CentOS 7)_linux_06

我们复制这一个UUID

课堂笔记(CentOS 7)_linux_07

Vim打开/etc/fstab文件,将刚才复制的UUID再起一行,写入其中,后面分别是/挂载目录         文件类型       设备配置        优先级别     

等信息

我们保存并退出(命令行模式下用ZZ保存并退出)

课堂笔记(CentOS 7)_linux_08

这时我们执行挂载命令mount -a

然后用df -h命令查看我们的挂载信息是否生效

 

SWAP

课堂笔记(CentOS 7)_分区_09

做SWAP分区的前提是一个新分区,用已经建立的分区也可以,卸载挂载点,重新格式化(这里还是用的sda7,所以先执行卸载命令)

课堂笔记(CentOS 7)_分区_10

我们看到sd7的挂载点已经不存在了

课堂笔记(CentOS 7)_CentOS_11

重新执行fdisk /dev/sda分区命令,这里我们选择t

 

课堂笔记(CentOS 7)_扩容_12

因为只有分区7是空白且存在的,我们直接选择分区号为7,HEX代码为82,可以通过L来进行查询,82对应SWAP分区。

课堂笔记(CentOS 7)_硬盘_13

我们执行W写入命令然后

用partprobe /dev/sda使配置生效

课堂笔记(CentOS 7)_扩容_14

执行mkswap命令将/dev/sda7 设置为swap分区ID号

这里我们复制下这时出现的UUID

课堂笔记(CentOS 7)_linux_15

还是写入到/etc/fstab文件中,使其永久生效,后面有些差别,如图示

 

课堂笔记(CentOS 7)_硬盘_16

执行swapon -a使swap分区生效

用查看内存命令就可以看到了SWAP分区的信息

 

 

下面我们对SWAP分区进行扩容

课堂笔记(CentOS 7)_linux_17

执行命令,扩大1*512M

然后用 mkswap /.swapfile命令生成新的SWAP分区UUID

课堂笔记(CentOS 7)_硬盘_18

还是复制UUID,将其写入到/etc/fstab文件中

课堂笔记(CentOS 7)_分区_19

执行swapon -a命令

然后用free -m命令查看内存信息,我们看到SWAP的内存扩大了512M到608M.

到此SWAP分区扩容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摩杜云社区用户原创、第三方投稿、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版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moduyun.com

  1. 分享:
最后一次编辑于 2023年11月08日 0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9E2BTpjt8nym   2023年12月06日   37   0   0 WindowsgitCentOS
edH3LCBLWcpv